首页新闻数据分析报告广告行业点评经销商大全汽车报价经销商平台投稿
您的位置:汽车行业关注 > 资讯 > 整车厂商 > 本田 > 水野泰秀:本田在中国取胜才有前途 将全力推动讴歌品牌在华发展

水野泰秀:本田在中国取胜才有前途 将全力推动讴歌品牌在华发展

来源:汽车行业关注 剑客  评论()  2017-01-31 21:31:01

Honda中国执行董事兼中国本部长水野泰秀接受《财富》采访时表示:当下,他的目标之一就是重塑本田旗下的高端品牌讴歌(Acura),让讴歌品牌重生,是他的重要任务。中国是本田全球策略里一块重要的市场,同时也是变化最快、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如在这个市场不能够取胜,本田也就没有发展的前途了。

52岁的水野泰秀,自从2016年4月1日起,他开始驾驭“本田中国”这台高速跑车。

2015年是本田经历人事变动的一年。随着原本田中国本部长仓石诚司回归日本,水野泰秀正式成为其接任者。在外界看来,水野自从2010年以来先后在东风本田、广汽本田担任总经理,是本田的高级干部里“本地经验”最丰富者。由此,他也成为了此职位的不二人选。“我的前任仓石先生已经铺下了非常坚实的前行轨道,如何让轨道继续延伸是我面临的课题。”他上任之初对外表态。

履新以来,水野泰秀过着高强度的飞行生活。他往返于北京、上海、广州、日本之间,本田在中国业务繁多,涵盖汽车、摩托车、通用产品等领域,水野作为负责人,他必须与各个业务线交流,会见各路经销商,以完成无缝对接。直至7月,他才开完了各个公司的董事会会议,总算告一段落。“如果有时间,真想跑上10公里。”他说。

水野的繁忙似乎在近期的销售数据上显现出成效。本田中国自2016年3月起连续5个月创下当月销量的历史最好成绩。7月销售数据更加可观:销量超过10万辆,跃居日本三大车企之首。销量同比大幅增长39.5%,其中的SUV车型尤为畅销。

尽管异常忙碌,并且有所收获,但是水野却说:“把本田中国的活力调动起来,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此话并非虚言。本田在日本的品牌形象是技术先进、充满激情、勇于挑战,很多年轻人因为憧憬这种企业文化而进入本田公司。多年来本田一直坚持参加全球多项汽车和摩托车的顶尖赛事,通过这些赛事不仅积累了技术,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术人员。很多在赛车领域研发出的先进技术也逐步被运用到量产车型上,因而本田的很多产品都拥有独特的运动气质。

而在中国,水野不断地听到诸如“本田缺少活力”此类的言语,这让他心有不甘。好在改变正在发生:自从本田前年提出,未来三年计划向中国市场导入15款新车型,其中8款专为中国消费者量身打造之后,其产品线覆盖人群愈发广泛,本田去年在华销量也突破了100万辆。

现在,水野的斗志再次被点燃,当下,他的目标之一就是重塑本田旗下的高端品牌讴歌(Acura)。“让讴歌品牌重生,是我的重要任务。”他信誓旦旦。

可这并非易事。要知道,根据本田中国近期发布的销量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讴歌在华销量仅为1,199辆。讴歌官方网站显示讴歌目前的经销商数量为43家。而水野为讴歌定下的目标是:三年销售5万辆。

在水野的讴歌复兴计划里,第一步已经完成:2016年7月,第一辆中国产讴歌CDX已经上市。作为一款紧凑型SUV,这款车型更多地是为年轻人考虑,售价区间为22.98万元至30.98万元。水野的理念是:在过去10年里,讴歌在中国作为进口车型,价格居高不下,在国产之后,首先可以降低价格,让消费者更加接受讴歌品牌。

此外,他还为讴歌品牌的用户做出了画像:这些消费者多为80后潮流一代,追求驾驶乐趣与操控性,有经济基础,多数人有在美国或者海外的工作、留学履历。

之所以首先锁定有海外经历的年轻用户,原因在于讴歌品牌本身也是因北美市场而生。20世纪80年代,随着石油危机的远去以及可以预见的经济复苏,美国对于豪华汽车的需求开始激增。1986年,本田在美国创立了豪华品牌讴歌,仅仅一年多的时间,讴歌的销量就已经超过了任何一个欧洲品牌,成为全美进口豪华车的销售冠军。应该说,讴歌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品牌:它注重保持产品体验的特点,绝对不会牺牲驾乘品质的豪华感。

但或许也是因为美国市场的成功和稳定销量,似乎让本田在过去忽略了中国市场。自从2006年讴歌品牌进入中国以来,其车型并没有针对中国消费者做战略适应性调整,导致入华十年之久的讴歌被消费者遗忘在角落里。

权威专业消费者调研机构J.D. Power的中国区副总裁兼董事总经理梅松林指出,讴歌现在实现中国生产是一个不小的进步,这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改变,至少CDX的国产让讴歌看到了在华翻身的希望。在梅松林看来,从首款国产车型CDX可以看出,讴歌在定价、国人需求等方面做出了改变,这一点值得肯定。下一步,讴歌还要解决讴歌品牌的市场定位、产品营销、销售网络布局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讴歌品牌的核心是独创的先进技术所带来的驾驭乐趣,而如何让更多的用户了解这一核心价值,是国产前的首要任务。”

另外,在外界看来,讴歌全国43家4S店的销售网络不足以支撑起讴歌这一高端品牌的复兴。

对于这一切,水野早已心知肚明。他表示:“我们在销售店的建设方面也在大力推进,通过这些工作,我们相信能够尽快达到三年5万辆的销售目标。”

与经销商打交道,水野颇有心得。2015年1至7月期间,水野还在广汽本田工作。彼时,汽车大势整体增速骤降,但广汽本田实现逆势增长,累计终端销量同比增长45.6%。核心原因之一,就在于广汽本田并没有像其他厂商一样,向经销商搭售难卖的直销车型。而是通过减产和滞销车型由主机厂出面解决的方法来减轻经销商的压力。水野泰秀坦言,这样的做法虽然让广本“流血流泪”,但却大幅提升了经销商伙伴的士气,让他们愿意和广汽本田并肩作战,度过难关。如今,水野又将和经销商一同重塑讴歌品牌。

在讴歌之外,水野还手握另外一张王牌—雅阁(Accord)。这款本田经典之作的历史可谓辉煌:在过去40年间,雅阁被《Car and Driver》杂志评为“十佳汽车”共计30次,这一成绩让其他任何一款市销车型望尘莫及。作为最畅销的中型轿车,其受欢迎的程度也延续到了更年轻的用户,过去六年里有五年雅阁成为了35岁以下用户中销售总量排名第二位[仅次于本田思域(Civic)]的车型。雅阁的持续成功也包括连续三年(2013~2015)成为美国个人汽车购买者里最畅销的车辆。在中国,从1999年第一辆国产六代雅阁上市至今,累计销量已经超过180万辆。

这些都成为了水野让雅阁更加成功的基础。而更加让他兴奋的是,混动车型新雅阁混动版将于今年第三季度正式登陆中国市场。

在水野的解释里,新雅阁混动版搭载SPORT HYBRID动力系统,有电动驱动、混合动力驱动和发动机驱动三种工作模式,能够针对不同的行车条件,可以匹配对应驾驶状态,实现燃油经济性以及同级别混动车型无法比拟的起步和加速性能。“新雅阁混动版兼具超越汽油版车型的驾驶乐趣。”他说。

本田掌握着先进的混合动力技术。简而言之,本田的混合动力是一套发动机和电动机完全分离的系统。在互相不影响的状态下,可以实现单独电动驱动模式或发动机直接驱动模式,这是其他汽车企业现在没有实现的。这种技术能够让一辆汽车的电驱动比例更高,在不失去驾驶体验的情况下,降低油耗。比如,在市内行驶情况下,本田混动技术车型有2/3的时间为电驱动;即便高速驾驶时,也有1/3是电驱动。具体而言,在纯电模式下,如果从起步开始轻踩油门,汽车可以加速到110公里/小时。而发动机直驱的工作区间一般是从70公里/小时到180公里/小时。在该速度区间,汽车还会在发动机直驱和混动、纯电模式之间不停地自动切换。

混动版雅阁的难度在于,虽然技术先进,但消费者却对此知之甚少。这也是让水野头疼的难题之一。为此,细心如水野,在采访结束之后还安排助手特意打来电话,询问自己是否把本田混合动力解释清楚。

对于驾驶乐趣,水野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理解,一次在美国驾驶讴歌超级跑车NSX的经历让他难忘。“新款NSX太好操控了,我喜欢有一点麻烦和挑战的老款。”说到此时,水野又开始了他标志性的大笑:“跑车就像女人,有点小麻烦讨人喜欢,但不要有大麻烦。”

而作为“本田中国”这辆超级跑车的驾驶者,水野深知,在高速驾驶时,切换档位要掌握好最佳时间点,否则就会出大麻烦。现在,速度追逐者水野泰秀觉得正是到了“调高档位”的关键时刻。

本田汽车(Honda Motor)

总部:日本东京

营业收入:1,216.24亿美元

《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36位

公司简介: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成立于1948年,创始人是传奇式人物本田宗一郎。该公司在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30个以上的生产基地,产品包括摩托车、汽车和通用产品等,是全球最大的摩托车厂家,汽车的产量和规模也排名世界十大厂家之列。

您缓解压力的方法是什么?

我最喜欢跑步。跑步时,大脑都会放空,如果有时间的话,希望能跑10公里。还有肌肉训练,做这些锻炼的时候我脑子里什么都不想,是空白的状态。

您如何调动全球资源来帮助中国?

调动全球资源有两方面,一是把新技术和优秀的车型尽快地引进到中国市场。另外就是人才,我们希望尽快培养中国的优秀人才。同时,我也会安排优秀的日本员工到中国来,带领中国员工尽快成长,这些能够帮助本田中国,让我们在中国成长。中国是本田全球策略里一块重要的市场,同时也是变化最快、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如果我们在这个市场不能够取胜,本田也就没有发展的前途了。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汽车行业关注》,第一时间汽车行业内幕消息,一起说说汽车圈子那些事。欢迎爆料!微信号:autoWechat

    *以上文章留言只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与立场。如果你有更多的见解,欢迎 投稿 分享。

    你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错误
    你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错误
      你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错误

    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加入收藏刊例报价提交建议Copyright © 汽车行业关注 im4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