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将国内品牌的销售疲软归罪于品牌形象不佳,但根本问题其实在于国内汽车行业内广泛存在的国有制。
中国汽车制造商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在家门口的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上,本土品牌份额的正在萎缩。
2011年,尽管行业销量上升了5%,但中国本土品牌的轻型汽车销量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约3%。这与欧洲、美洲及韩国品牌在中国两位数的销量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在一封公开信中哀叹,"更令人担忧的是,展望今后几年,这种情况不但不会缓解,而且极有可能恶化。"
国内品牌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许多人将国内品牌的销售疲软归罪于品牌形象不佳,但根本问题其实在于国内汽车行业内广泛存在的国有制。
中国政府认为汽车制造业对于国民经济来说太过重要而不能进行私有化。因此,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国有汽车制造商得以保留。
不仅如此,政府还要求所以想在中国生产的国外汽车制造商与国有车企组建合资公司。政府希望国有公司借此能向全球品牌学习。
但这些保护性政策对国内汽车制造行业来说是弊大于利。
由于几乎所有的全球汽车制造商都已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已变得非常激烈。要在这样一个市场中取得成功,企业必须响应客户需求并行动敏捷,但国有汽车制造企业因下列三大根深蒂固的弱点而无法做到。
第一,它们更愿意听从政府而不是客户的意见。
第二,由于容易获得国有银行的贷款支持,以及缺乏严格的责任制,它们有一种不可救药的盲目扩张欲望。
其三,保护造成了依赖。多家国有主要汽车制造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与国际品牌形成的合资公司的利润和销量。失去这个倚仗,它们难易生存。
迄今为止,能建立起不错的自主品牌的国有车企寥寥无几。因此,去年在政府结束对小型车的销售补贴后,他们的销量和利润大幅下滑。其中长安汽车建立起了过大的微车产能,而奇瑞则因产品量多质次一直苦苦支撑。
目前,政府要求国外汽车制造商为在华合资企业推出新品牌,以求再次给国有车企提供学习机会。但这项计划难以奏效,原因同样是前述三条。
若想彻底改造国有汽车制造商,政府应从国内私营汽车制造商身上寻找灵感。
以长城和吉利为例,这两家中国私营汽车制造商在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生产汽车。由于品牌不强,它们从低档产品起步,靠价格竞争,然后逐步推出中档产品。
据LMC Automotive 统计,在2011年的前11个月中,长城的销量猛增31%。吉利同期的销量也上升了7%,其帝豪品牌的月销量已超过了1万辆,证明吉利正在向高端稳步迈进。
另外,长城的多个车型已获得了欧洲的认证,而吉利的帝豪轿车去年在欧洲的碰撞测试中获得了四星评级。
当然,私营汽车制造商也会犯错误。比亚迪的销量因该公司过度扩大其经销商网络而一度出现暴跌。
但比起国有汽车制造商,比亚迪能更快地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该公司已调整了经销网络,逐步推出高端车型。11月份,其售出了1.2万辆S6 SUV,业绩不俗。
与其相比,国有的奇瑞因多年来推出过多的车型而身陷财务困境,一直难以自拔。
从长城、吉利和比亚迪的事例上,中国政府应能得知,由于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国有企业注定无法担当振兴本土汽车品牌的重任。
随着全球品牌扩展到中国的内陆市场,国内汽车制造商的处境将更加艰难。如果政府真正关心国内汽车制造商的福祉,应尽快对国有车企实施私有化改造。
*以上文章留言只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与立场。如果你有更多的见解,欢迎 投稿 分享。
404 Not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