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一,便是“中国城市无车日”,近年来由于中国车市销量持续多年的肥沃土壤,滋养了一大批生活在堵城的堵民。不断增加的私家车数量引发了包括环境污染、交通瘫痪、无处停车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庞大的市场需求也为汽车制造商们送去了源源不断的利润和越来越多的投诉建议。在不更新设备的情况下赶工生产出来的汽车发生了许多让人震惊的事件。多个知名汽车厂家发生车辆“断轴”事件,幸好均未造成人员伤残、死亡事件。那么今年的城市无车日,又能否为“不再给中国城市添堵”这一目标作出贡献呢?
在今年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介绍了中国对绿色出行的一些规划。2014年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以我们的街道、我们的选择为主题,重点是关注交通对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鼓励重新分配和设计街道及公共空间,促进多种交通方式在道路空间分配上的平衡。近年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出行环境面临持续恶化的局势,出行比例也持续下降,一些城市在道路审批过程中为了给机动车留出更多的空间采取取消自行车道和压缩人行道的做法。
相比较与国外,国内的出行方式的却不太环保与不太科学,于是乎,每年的城市无车日开始越来越为民众所关注。我们先来看看美国,美国人一些绿色出行的好习惯值得我们学习,美国人喜欢拼车、尽量用校车接孩子上学。校车消化了学生上下学的交通需求,同时做到了车辆的有效利用,对于上班族,拼车同样有效的利用了一辆汽车的所有运能,甚至接孩子、送孩子都可以拼车的情况也真实存在,政府甚至会给这辆车一定的补贴。而其他人则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或者自行车作为其出行工具。在中国被部分政府视作城市交通黑点的三轮车或者其他非正规交通工具在美国的高校和城市景观道上,点缀着城市的美好。
而在德国,观光选择自行车已经不算什么了,在德国,有些朋友每天骑自行车上班,而且上下班距离足足有50公里,风雨无阻。在每年的6月5日,世界环保日,德国的一些机构和组织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宣传环保理念。在平时的日常行为中就开始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多的人选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尤其是短途。还有一些人为了环保同时也是为了追求健康生活选择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环保光荣污染可耻现在在德国可以说已经是深入人心,对大多数人来说汽车仅仅是个代步工具而已,在有选择的条件下是可以放弃的。只有当天气恶劣,公共交通不能正常运作时,他们才会发动汽车引擎。
在澳大利亚,开半程车是一种习惯的绿色出行方式。取其说这是一种主动选择,倒不如说是一种被动选择。通常情况下你把车从自己家一直开到离自己家最近的火车站,开到火车站以后就改用城市的一些捷运交通工具统一进城,一方面是处于环保的目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因为一种被逼无奈,尤其在大城市,停车位一位难求,而且市区要租一个车位一个星期就得要50块钱澳币折合300块钱人民币,还不如用公共交通。另一个就是拼车上班,就是3、4个人一起在市区会租用一个车位,然后一个一个接,接完了以后拼车一起去上班。澳大利亚的悉尼也有一个“自行车日”,在澳大利亚的确也有很多人就是骑自行车上班,澳大利亚现在反过来倒是也在学习中国,很多车道边上都会专门辟出来一条比较窄的自行车专用车道,只不过对于那个骑自行车的人士要求必须要戴头盔、穿那种运动服等等。一些驾车人士总在抱怨,上个班我还必须要穿一身运动服戴头盔,然后到了办公室以后还要把这一身行头都要脱下来。不过这与环保相比,澳洲人民还是可以忍受的,比如说像澳大利亚的悉尼最近也有自行车日,在那一天所有的那些倡导自行车绿色环保的人士他们会在整个悉尼市区提醒倡导人更多的使用自行车来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