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新能源汽车全年销售数据出炉,33.1万辆的销售成绩稳居世界第一。这个数字是去年的3.4倍。在多项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形势喜人,但也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
1月13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媒体恳谈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针对当下我国电动汽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表了看法,以下是陈清泰在此次恳谈会中的发言实录:
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总的来看“形势喜人,成绩可嘉”,但“挑战和困难也不少”。
从销量来看,2015年新能源汽车是爆发式增长,全年销量突破了30万辆,稳居全球第一。这个数字的背后到底说明了什么?我想有以下几点:
首先,国家把电动汽车作为一个发展战略,推进和促进的政策体系已经比较完善、比较全面。无论是从产业发展角度、激发用户角度,还是从基础设施完善、商业模式开拓等等方面政策都已涉及且力度较大,产生了很强的激励作用。
其次,这个数字说明中国的电动车技术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从基础的技术来看,已经得到了市场认可。如果30多万辆电动车能卖出去,用户能够接受,表明我们的技术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条件。
第三,这个数字背后还反映了中国各个城市和全社会对电动汽车,或者是新能源汽车的认同程度在提升,潜在用户在扩大,这是很可喜的。因为传统燃油汽车 的惯性使用习惯太大,这样一个颠覆性的,或者是一个替代性的技术能在社会上得到相当程度的认同、认可,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是必须要闯过的一关。现在,我们 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过了第一个重要的坎儿。
很多试点城市,通过政策感召力和环境问题的倒逼压力,使大家越来越感觉到清洁能源这条路必须要走,清洁汽车的路必须要走,新能源汽车的路必须要走。 这是不容易的,因为地方政府也要掏真金白银,也要拿出很多资源。所以当前的成绩非常可喜,为电动汽车的后续发展奠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但是新能源汽车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不少。一方面,企业对电动汽车热情度较高,当然这里也有不均衡。原有的汽车骨干企业发力不够,相对比较迟缓;一些后起的车企,比如像比亚迪,确实把电动车当作了一个公司的长期战略在做。事实上,骨干车企都深度参与了电动汽车的“863”等规划,但真正开始做的时候,还是比较犹豫,踌躇不前。
应该承认,每个企业都是理性的,只是各个公司的战略不同。有的公司需要把电动汽车作为自己实现超越的一个机会,所以,把它作为自己的战略,下很大功夫搞研发。也有的公司还在等待,想等着别人发展起来后,再引进技术走别人的路。
每个企业有不同的战略,我们很难责怪别人,大家各走各的。但是从国家战略角度讲,政府还是希望能够通过发展电动车实现新的突破。
在新能源汽车产销快速增长的时候,也有人提出了一些担心,包括欧阳明高教授,我也有同感。根据我国多年发展经验,当一个产业快速发展的时候,很容易把企业的主要资源吸引到产能扩张,从而忽略技术前进,忽略在技术上如何打好基础,有更强的竞争力。
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辆稳居全球第一,但是中国电动汽车军团的实力超过跨国公司了吗?我想显然不是。比如,当前中国电动汽车的产量和市场规 模都超过了德国,但这只不过是德国的汽车企业在电动汽车上还没开始发力,不能认为我们在技术上实现了超越。在电动汽车的技术积累上,我们的差距还很大。
现在,我的担心是,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萝卜快了不洗泥”,把所有的资源都用在产能扩张上,会有不一样的前景。
我们的技术没有过关,现在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销售规模,是政策驱动的结果,不完全是市场。特别是在和主流燃油车相抗衡的领域,政府补贴是起了很大作 用,如果政府补贴马上撤掉,电动车市场会受很大影响。所以销售数字并不代表我们的技术真正过关了,能够和主流燃油车抗衡了,现在我们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电动车市场还没有完全启动,未来竞争的道路还很长,真正能走到最后,能够获胜的企业,是有良好技术支撑的企业,而不是那些拼拼凑凑搞出一个车子、四个轮子能转的企业,因此企业要把电动车作为一个长期战略,必须要夯实自己的技术基础。
第三个问题,到今天为止,电动车还是一个对政策高度依赖的市场,但是这个市场应该开始逐渐变化。国家的激励政策开始出现退坡,我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应逐渐把政策性市场变成政策和市场双驱动的市场,而不是单驱动。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进入者,他们从中看到了太多机会,愿意冒险拿自己的真金白银投进来试错。但我相信100个进来的企业,将来会有90个退出。不 过,它不找政府要钱,自己拿真金白银,它的贡献就是试错——加速了试错过程,分散了试错成本,由全社会来分担,不要政府出,这就是它们的贡献。如果这个时 候,既有的企业缺乏动力,有动力的又不让进入,还要实现自己的战略,我想这是自己跟自己较劲,不是好的政策。
新进入者各有各的目的。有的想捞一把就走。捞一把就走不排斥,但是不能形成劣币驱逐良币,这就叫监管,就是说如果搞假冒伪劣、粗制滥造达不到国家标准,就得狠狠惩罚,要罚得它倾家荡产,这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
第四个问题是关于地方保护的。这个问题虽然国务院相关部门已经讲了几次了,但是问题依然没有完全解决,带来的负面效应很大。在市场规模还比较小的时 候,怎么样能使一些有竞争力的企业脱颖而出,必须要有一个开放的市场。地方保护带来的结果,就是有竞争力的企业得不到充分发展,或者缺乏竞争力的企业也失 去了参与竞争的机会,两败俱伤。不要以为,政府保护一下,它就能过得了,没那么简单,它只不过是在保护之下,晚一点被淘汰而已。我希望国家在这方面应该采 取进一步的措施,通过各种方式来解决市场分割的问题。
第五,政府在电动车上要给全社会一个长期稳定的预期。因为汽车动力技术的变革是全社会的一个大变革,产业链很长,涉及到诸多部门、行业和产业。如果要使国家战略能够实现,必须要让企业把这件事情作为自己的战略,其必要条件就是有一个长期的预期。
当前,政策上的顶层设计问题我们正在陆续解决,其中的一个就是关于经济性激励的问题。补贴政策现在在慢慢退坡,接下来可能是燃油消耗量限制标准问题,还有一个零排放的标准,到底是哪一个、怎么弄,这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我的主张是,政策必须是双向的,是双刃剑,既有正面的激励,也有反向的倒逼。就是说,你不搞电动车可以,但是必须要支付更多的成本,因为燃油车是碳排放,必须要支付更多的成本,把支付的成本作为对做零排放汽车的一种激励。
所以,我主张交叉补贴,这样政府可以退出,可以把目标定的更长远,给社会一个长期的预期,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正在研究。按照这个方向我想原则上还是应该,政府的财政补贴要退出,实行交叉补贴。
最后一个问题是,当电动车逐渐向市场转型的时候,当前它的技术水平就这么高,和主流燃油车相比确实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但是并不是在每一个细分市场的 电动车都是弱点。在某些细分市场,电动车有它独特的优势,所以要把当前电动技术能够支撑,靠市场化运作能发展起来的那些产品和商业模式放开。这样就能让一 部分细分市场的产品,依托市场自行走出来,不依靠补贴,把整个产业规模做大,做大之后电池技术各方面,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慢慢发展,这也可能成为具有中国特 色的电动车发展道路。
具体来看,比如像特斯拉为代表的高档车,是富人阶层消费的产品,数量很少。但有的电动车在一些短途的、小运量等市场上有很强的优势,比如我们在北京可以看到,由地铁到小区的接驳,有的小车跑得很好,物流最后一公里跑得很好,包括有的交通警察的巡逻车现在也在跑,环保车、一些工程车,候机楼跑的电动车都很好。
在这些细分市场里,电动车跑得很好,没有争论。争论在哪里呢?在这样的车能不能在中小城市跑。为什么在大城市可以跑,在中小城市不让跑?有人说这些 车层次很低、技术含量不高。技术含量是慢慢发展起来的,市场需求层次高了它就高了,需求层次就那么低,它当然就满足了当地的需求。所以,中低收入水平的 人,出行机动化的要求,是不是就不能被满足,可以满足的途径是不是必须要关闭,我想不应该是这样。
总之,当前我们应该考虑,电动车市场如何由政策驱动转向政策、市场双驱动,应该从政策上陆续解决一些问题,来向这个领域转化。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汽车行业关注》,第一时间汽车行业内幕消息,一起说说汽车圈子那些事。欢迎爆料!微信号:auto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