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汽车行业关注(autochat.com.cn)01月27日报道——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消费升级不断,越来越多自主品牌加速推进高端化的布局。进入2020年,包括东风、上汽、长安、长城等相继成立了高端品牌后,如今又一家自主车企也在密谋高端独立品牌了。
日前,一份比亚迪内部文件遭到曝光,从内容来看,这是关于比亚迪通过电话会议进行2021年的计划。文中除了提到比亚迪2021年的新车计划,还提到产能计划及未来方向,如第一、二季度将发布新车,第三季度则发布新平台;第四季度将带来汉的新车型。
值得注意的是,在比亚迪带来全新平台后,比亚迪计划将在未来两年推出自主的高端品牌,与此同时,文件中还提及首款车型将由全新推出的EV2.0平台打造,首款车型将作为全新的车型系列--海豚,主打年轻化。
针对这则消息,也有比亚迪 方面进行确认,知情人士透露,在内部讨论时,比亚迪高管认为现有的经销商能力无法支撑高端品牌所需要的“硬件和服务方面的高级感”,因此决定另起炉灶,招募新的经销商投资人以及建设新的经销商渠道。首款车型内部命名为“海豚”,计划于2023年上市。
作为国内自主品牌代表之一,比亚迪在自主品牌中也同样有着不错的吸引力,例如在推出高端车型汉之后便获得一定的热度,体现了比亚迪同样能够支撑高端品牌的能力。不过,作为国内头部自主品牌的吉利和长城汽车早已带来领克和WEY。进入2020年,上汽、长安、东风集团等也相继成立高端品牌,这无疑显得比亚迪推出自主高端的计划有些落后。
从目前比亚迪产品序列来看,以古代王朝作为命名方式的车型一共有5个,分别为秦、商、宋、唐、汉,其中商是比亚迪的商用车品牌,而秦、宋、唐、汉四个朝代的命名方式则代表不同细分领域的乘用车型。此前也有业内猜测“王朝”的命名或将是比亚迪高端品牌命名。
因为比亚迪在2015年比亚迪就已注册“王朝”的商标,但遭到驳回。后在2017年8月和10月又再一次提交,也都被驳回了,原因是比亚迪注册的“王朝”商标早已被其他公司注册。经过比亚迪和商标持有方之间近5年的拉锯,比亚迪才重新获得“王朝”的商标,直到2020年的商标注册情况来看,比亚迪成功拿到“王朝”的商标,所以此时将自主高端品牌推上征程也显得理所当然。
对于中国车企,此前已有过多个车企通过成立新品牌冲击高端市场的举措,既有失败抛售的案例,也有成功存续的案例。比如观致汽车、宝沃汽车都是自主车企在向中高端市场探索的一大尝试,但最终因发展不力、持续亏损而被迫转售。而在成功存续的案例中,领克、WEY是其中的代表品牌,其背后的吉利汽车、长城汽车均是自主一线阵型的车企,拥有较为雄厚的资本与实力。
而目前比亚迪作为国内自主品牌代表之一,随着公司不断发展,截止2021年1月26日,比亚迪的市值已经接近7000亿元,达到了6935亿元,是目前市值最高的国产车企,远高于上汽和长城汽车,所以说比亚迪同样有着雄厚的资本与实力。毕竟成立新高端品牌,自主车企有望摆脱现今产品定位中低端的困局。
曾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本土车企尝试通过新建独立高端品牌实现突围太过艰难,产品、技术、设计和企业形象等都是难以逾越的困境。而另一方面声音则认为,中国汽车企业不走国际化道路一定会死,但是品牌知名度上不去,所以全球化首先要解决品牌的问题,推出独立高端品牌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不过,随着目前国内汽车市场发展来看,自主品牌推出高端品牌也成为了一种趋势。
据比亚迪公布的全年销量显示,12月比亚迪能源汽车销量为28,841辆,同比增长120.177%,虽然出现明显增长,但因为上半年整体表现不佳,致全年销量累计为426,972辆,同比下滑7.46%。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汽车行业关注》,第一时间汽车行业内幕消息,一起说说汽车圈子那些事。欢迎爆料!微信号autoWechat
阅读量:0
*以上文章留言只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与立场,如果你有更多的见解,欢迎投稿分享
4月1日,国内新势力品牌陆续如期对外发布2025年3月交付数据,这是2025年以来相对正常的交付月度,不再受到春节假期的影响。从交付数据来看,国内各大新势力品牌都交出了相对不错的成绩单,整体普遍实现增
3月31日,恒大汽车发布一则《内幕消息》,内容包括1、与相关附属公司有关的裁决更新;2、延迟刊发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之年度业绩公告;3、暂停交易。恒大汽车在公告中表示,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
4月1日午间,针对小米SU7“在高速路上碰撞后爆燃致人员伤亡”一事,小米公司发言人官方回应。小米公司发言人表示:“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
3月31日晚,赛力斯对外公布2024年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赛力斯实现营业收入1451.76亿元,同比增长305.04%,创历史新高;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9.46亿元,同比扭亏;
改名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影响都是非常大的,意味着将投入更多资金和精力。近日,跨国车企大众汽车就疑似出现了“更名”这一行为,将“大众汽车”改为“伏特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