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汽车行业关注(autochat.com.cn)02月25日报道——
吉利沃尔沃的合并事项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2月24日晚间,吉利控股在港交所发布最新公告宣布与沃尔沃集团达成最新的合并方案。吉利控股在公告中表示,在对各种合并方案进行详细的研究之后,目前双方已找到最佳合并方案,即双方在保持各自现有独立公司结构的基础上,将进行一系列业务合并及合作。
2020年2月10日,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管理层正与沃尔沃汽车的管理层进行初步讨论,已探讨通过两家公司的业务合并进行重组的可能性。两家公司重组后,将成为一家强大的全球汽车集团,实现成本结构化和技术开发的协同作用,以应对未来挑战。同日,沃尔沃发布公告称,正筹划与吉利汽车进行业务重组,重组后的资产将纳入吉利汽车香港上市公司,并将考虑未来在瑞典上市。
2020年7月,吉利与沃尔沃的合并计划被搁置。沃尔沃汽车表示,由于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已经批准可能发行人民币股份及于上交所科创板上市的初步建议,所以两家公司的合并计划将被暂时搁置。2020年12月,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吉利汽车登陆科创板后将重启与沃尔沃汽车合并重组的讨论,意味着吉利在科创板上市后,吉利与沃尔沃的合并事项也将迎来重大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吉利沃尔沃此次合并方案与去年提出的重组方案明显“缩水”,两家公司将保持各种独立公司架构,合作范围仅限于具体的业务领域,双方将不再谋求成立为一家集团公司。换而言之,吉利沃尔沃合并由此前的“资产合并”转成“业务合并”。吉利汽车表示,这是合并的最佳方案。
吉利汽车在公告中表示,两家公司合并后,将在动力总成、电气化、自动驾驶等业务领域进行合并及协作。
在动力总成方面,双方以股权合并形式将动力总成业务合并成立新公司,开发新一代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和高效内燃发动机。开发的发动机除了自供外,也将提供给其它汽车公司。
在电气化方面,在目前共享SEA浩瀚、SPA2电动车架构基础上,双方已启动下一代纯电专属模块化架构的联合开发,还将在三电和智能网联方面实现技术共享,共用电池包和电驱系统,并通过联合采购降低成本。
在自动驾驶方面,由沃尔沃汽车旗下自动驾驶软件技术开发公司Zenseact牵头,共同开发全球领先的高度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最后是运营协作方面,高端品牌领克将充分利用沃尔沃汽车的海外渠道资源,持续深化在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领域的协同,实现资源互补。
资料显示,沃尔沃汽车于1999年被福特汽车收购,因后续经营不善等原因,2010年吉利控股集团以18亿美元全资收购沃尔沃汽车所有股份,成为吉利控股旗下全资子公司。
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的十年时间后,无论是吉利还是沃尔沃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目前,吉利已经成为国内自主品牌的头部,而沃尔沃在全球市场的汽车销量也是逐年攀升。可以说, 吉利收购沃尔沃是互利共赢的表现,吉利收购了沃尔沃之后产品技术实现了飞速提升,两个品牌共同开发了CMA平台,并推出了领克品牌实现吉利的高端化。沃尔沃也是在吉利的领导下持续深耕中国市场,使得其全球销量连年攀升。
虽然吉利沃尔沃没有实现“资本合并”,但是双方在业务上进一步协同后,未来将为吉利、沃尔沃、领克、极星等多各品牌带来长期发展,产品力的加强同时降低研发成本。对于用户而言,或许也有一定的利好。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汽车行业关注》,第一时间汽车行业内幕消息,一起说说汽车圈子那些事。欢迎爆料!微信号autoWechat
阅读量:0
*以上文章留言只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与立场,如果你有更多的见解,欢迎投稿分享
4月3日,比亚迪法务部发文,起诉自媒体“智能EVO”。官方指出关注到自媒体“智能EVO”在网络平台上对比亚迪进行造谣和抹黑,其不实言论严重损害比亚迪的品牌声誉,对这样的行为已进行报案。与此同时,官方还
4月4日,多家媒体报道余承东职务发生变化。《汽车行业关注》从华为官网了解,余承东在华为官网上的介绍信息已变更为“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而原先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身份认证已取消。此
3月31日,乘联会对外公布2025年1至2月全年国内汽车进口车销量数据。数据显示,今年前2月国内进口汽车销量为5.6万辆,同比下滑46%,进口车持续萎缩压力较大。细分来看,从今年前2月各大国别销量情况
据《车质网》最新3月投诉数据显示,榜单前十名的品牌分别有比亚迪、理想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一汽丰田、东风日产、广汽本田。其中,比亚迪与理想汽车均都是因为价格变动,导致投诉量剧增。比亚迪3月的投诉量
当前,新势力车企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进入2025年,造车新势力“头把交椅”易主。据《汽车行业关注》统计,2025年一季度销量前三新势力分别为小鹏汽车、理想汽车、零跑汽车,交付量分别为94008辆、92
发改委蔡荣华在2020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表示,僵尸企业、无效产能占据大量的要素资源,必须加快市场化建设,法治化管理,强化监管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