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汽车行业关注(autochat.com.cn)09月16日报道——
近日,据外媒报道,富士康与拜腾的合作项目已被搁置,主要由于拜腾的财务状况不断的恶化。据外媒援引几位知情人士表示,该项目尚未正式终止,现在驻拜腾工厂的富士康员工人数很少,都在为最后项目终止做准备。而参与该项目的一些高层人才已离开了富士康。截至发稿,富士康和拜腾均未对此事发表回应。
今年1月,拜腾汽车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合力推进拜腾新能源整车产品量产,力争在2022年第一季度前实现M-Byte量产。早前据拜腾汽车员工透露,富士康向拜腾汽车南京工厂派驻了100多名工程人员,帮助拜腾加快量产工作,原计划是在2022年一季度量产,但是借助富士康,有望将量产时间提前至2021年底或2022年初。
而在2020年12月31日公司拜腾汽车发布邮件称,延长停工停产至2021年6月。早在2020年6月,拜腾汽车就曾向全体员工发布内部邮件,经过公司股东和管理层的沟通,自7月1日暂停中国区内地业务运营,全员待岗,停工停产时间为半年。
据了解,拜腾汽车成立于2017年9月,是南京知行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拜腾汽车首款量产车型M-Byte曾在2019年美国电子消费展上亮相,戴雷在当时接受采访时表示,该款车型将于2020年中正式投入量产。据统计,自2017年成立以来,拜腾汽车共进行了四轮融资,融资总额约84亿元,然而,由于资金耗尽,拜腾汽车走到停工停产的地步,融资困难以及疫情影响进一步加剧公司的经营危机,最终导致员工欠薪风波以及公司停工停摆。也因烧光了84亿融资后,M-Byte车型到目前仍未实现量产交付,被央视评论为“烧光84亿元造不出量产车”。
今年7月,有媒体报道,富士康和拜腾汽车合作生变的消息。报道称,拜腾汽车股东方一汽集团已接手公司,富士康派往拜腾南京工厂的工作人员正在撤出,进而导致拜腾汽车明年初开始量产的计划或再次被耽搁。当时,对于此消息,拜腾汽车回应表示:拜腾正在积极推进首款车的量产工作。与此同时,结合公司当前需要,拜腾正在进行团队的优化建设,由拜腾核心股东一汽集团、合作伙伴富士康等分工合作,向拜腾派驻高管支持量产和运营工作的开展。拜腾将充分利用一汽集团、富士康、地方政府等核心资源,制定一揽子相关方案,稳步推进首款车量产上市。富士康发言人回应表示:“双方未来的合作将于拜腾完成组织重组后决定。”而在7月12日,拜腾汽车关联公司南京知行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被上海华讯网络系统有限公司申请强制清算与破产。针对此事,拜腾汽车回应表示,目前有债权人向法院提起诉讼并对拜腾提起破产申请,法院还没有正式受理破产申请,拜腾正在积极应对并寻求和解。
不难看出,拜腾汽车目前的状况确实是令人担忧,而富士康的注意力疑似也从该项目转移到其它正在进行的电动汽车项目,9月14日,富士康母公司鸿海公司宣布与泰国国家石油公司正式签约成立合资公司计划在泰国生产电动汽车,并建立一家新工厂。据了解,该项目的投资金额约10至20亿美元规模。第一阶段是规划2至3年时间,达到年产能5万辆的制造目标,并在未来扩展到每年15万辆的产能。昨日,有媒体曝光了一组疑似富士康打造的首款车型的谍照,新车将于 10 月 18 日亮相。
从目前来看,富士康与拜腾的后续合作进展确实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与拜腾暂停合作,虽然在中国推行的汽车制造计划可能落空,但富士康在美国、泰国建厂的计划并没有受到影响。 对于拜腾汽车来说,损失富士康这个靠山,往后的生存压力也将越来越大,未来留给拜腾汽车的空间会越来越小。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汽车行业关注》,第一时间汽车行业内幕消息,一起说说汽车圈子那些事。欢迎爆料!微信号autoWechat
阅读量:0
*以上文章留言只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与立场,如果你有更多的见解,欢迎投稿分享
4月4日,长安汽车发布最新产销快报。数据显示,2025年1-3月长安汽车累计销量为70.52万辆,同比增长1.89%。其中,长安汽车自主品牌销量为61.10万辆;自主乘用车销量为45.27万辆;海外销
据央视财经报道,当地时间4月3日,欧洲汽车制造巨头Stellantis集团表示,受美国进口汽车关税政策影响,Stellantis集团决定裁撤五家位于美国工厂的900名员工,同时暂停加拿大和墨西哥两家装
4月4日,蔚来官方推出最新的购车优惠政策。即日起到月底,用户支付定金购买蔚来ET5、ET5T、ES6、EC6、ET7、EC7、ES8车型,均可以获赠240张免费换电券,这些换电券在5年内有效。此外,以
近日,长城汽车发布3月产销快报。数据显示:3月长城汽车总销量为97,991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28%。3月产量为100,067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6.67%。其中,3月新能源车销量为25,1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向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中国、印度、韩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面临高达20%-46%不等的新一轮关税。其中对中国加征34%关税,此外,自3日起,美国对进口汽车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