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汽车行业关注(autochat.com.cn)02月10日报道——
据大众汽车集团旗下斯柯达汽车官网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斯柯达品牌全球销量为86.68万辆,同比增长18.5%。
这是斯柯达连续四年销量下滑后首次实现增长,其在2018年创下历史销量巅峰,全年销量125.37万辆,此后销量连续下滑,2019年-2022年斯柯达全球汽车销量分别为124.28万辆、100.48万辆、87.82万辆、73.13万辆,2023年全年销量接近2021年水平,较2022年同比增长18.5%。
具体车型来看,明锐是斯柯达销量最好的产品,2022年累计销量19.19万辆(同比增长36.00%),另外柯米克、柯迪亚克、柯珞克销量分别为11.65万辆(同比增长20.98%)、10.59万辆(12.06%)、10.01万辆(14.15%)。总的来说,斯柯达旗下基本所有车型都实现了增长。
虽然斯柯达全球销量同比增长18.5%,但在亚洲市场表现极为惨淡,特别是中国。其中,斯柯达在西欧销量同比增长27.4%至48.01万辆,德国是其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全年销量同比增长17.6%至15.78万辆;中欧全年销量同比下滑25.1%至18.5万辆,其中本土市场捷克同比增长23.4%至8.78万辆;
东欧地区的销量同比下滑6.2%至4.68万辆;此外,斯柯达在印度也出现下滑,全年销量4.88万辆,较2022年的5.19万辆下滑5.8%。在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斯柯达全年仅交付2.28万辆,较2022年的4.46万辆暴跌48.9%。
斯柯达曾在2022年底被曝出将终止在中国市场生产汽车,也就是终止国产,随后官方给出的回应是会评估斯柯达在中国市场的定位,并且调整战略以适应当地汽车市场的发展。2023年,斯柯达并没有终止国产,但全年销量暴跌48.9%,仅交付2.28万辆,这一成绩实际上已经明显低于宣布退出中国汽车市场的“前辈们”,而如果斯柯达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表现持续恶化,终止国产或许也是时间问题。
零售数据显示,2023年上汽斯柯达销量前三车型分别为柯米克、明锐、柯迪亚克,销量分别为7173辆、3820辆、3384辆。在上汽大众内部,斯柯达品牌的定位略低于大众品牌,但两者保持同平台生产,产品功能相差不大,虽然斯柯达不断营造“懂大众的都买斯柯达”之类形象与卖点,但毕竟与大众是从属关系,逐渐丧失了其自身的独特性。与此同时,近年来自主品牌快速崛起,凭借丰富的配置与较高的性价比,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抢占包括斯柯达在内一众合资中的小众品牌的市场。
此外,在电动化方面,斯柯达的转型显得尤为迟缓。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达31.6%,自主品牌凭借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红利,加速实现弯道超车,即便是电动化转型较慢的日系车在明确电动化转型战略的同时也不断有纯电等新能源车型推出,反观斯柯达这个时候刚明确电动化发展战略,相关新能源车型产品更是屈指可数。
据斯柯达规划,在未来几年,将再向电动车型研发拨款56亿欧元,向数字化转型拨款7亿欧元。到2026年,斯柯达将提供从小型汽车到7座汽车的全系列电动产品,并在2030年将其在欧洲交付的电动车所占份额提高到70%以上。斯柯达希望通过开发新车型和更多电动车型,助力品牌2030年成为欧洲销量名列前五名的汽车品牌之一目标。
斯柯达现有车型以燃油车为主,而电动化发展的时间规划已然紧迫,其要想实现既定战略目标,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目前来看,斯柯达在中国市场的路似乎越走越窄,如何破局是摆在眼前的难题。
据了解,斯柯达在亚洲市场的重心已经开始向东南亚转移,斯柯达已经进入越南市场,并计划到2030年在当地市场销量达到4万辆。随后,斯柯达还计划在印度市场推出纯电动Enyaq系列车型。据报道,斯柯达将不会在中国销售新一代柯迪亚克车型,意味着上汽斯柯达柯迪亚克后续将停产停售。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汽车行业关注》,第一时间汽车行业内幕消息,一起说说汽车圈子那些事。欢迎爆料!微信号autoWechat
阅读量:0
*以上文章留言只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与立场,如果你有更多的见解,欢迎投稿分享
4月3日,比亚迪法务部发文,起诉自媒体“智能EVO”。官方指出关注到自媒体“智能EVO”在网络平台上对比亚迪进行造谣和抹黑,其不实言论严重损害比亚迪的品牌声誉,对这样的行为已进行报案。与此同时,官方还
4月4日,多家媒体报道余承东职务发生变化。《汽车行业关注》从华为官网了解,余承东在华为官网上的介绍信息已变更为“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而原先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身份认证已取消。此
3月31日,乘联会对外公布2025年1至2月全年国内汽车进口车销量数据。数据显示,今年前2月国内进口汽车销量为5.6万辆,同比下滑46%,进口车持续萎缩压力较大。细分来看,从今年前2月各大国别销量情况
据《车质网》最新3月投诉数据显示,榜单前十名的品牌分别有比亚迪、理想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一汽丰田、东风日产、广汽本田。其中,比亚迪与理想汽车均都是因为价格变动,导致投诉量剧增。比亚迪3月的投诉量
当前,新势力车企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进入2025年,造车新势力“头把交椅”易主。据《汽车行业关注》统计,2025年一季度销量前三新势力分别为小鹏汽车、理想汽车、零跑汽车,交付量分别为94008辆、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