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汽车行业关注(autochat.com.cn)01月19日报道——
日前,海通国际发布的研究报告在汽车行业内激起千层浪。报告中大胆提出2025年的五大猜想,其中“小米将收购蔚来”这一说法直接登上各大平台热搜,引发热议。海通国际在报告中预测,若小米成功收购蔚来,蔚来引以为傲的换电技术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不仅使用范围会大幅拓展,还可能在专利保护的框架下向其它汽车制造商开放,这无疑将对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报告还指出,在未来的中国智能驾驶市场,小米、理想和特斯拉有望占据领先地位。
这一猜想迅速在各大社交平台和行业论坛引发热议,#小米收购蔚来 话题也登上微博热搜,成为当时汽车行业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种猜测,并没有真凭实据,有网友认为如果小米能够收购蔚来,确实是一次前瞻性的强强联合,也有网友对可行性表示怀疑,毕竟两家企业的产品并没有太大的互通性。
面对海通国际的这一猜想,小米迅速做出回应。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在社交媒体上发文,以一种别具一格的方式表达小米的态度。他先是分享了朋友发来的包含该猜想的图片,随后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面对第三方做出的关于企业未来发展的猜想,企业该如何回应?1、谁的猜想问谁去!(对熟悉的朋友口语版);2、“企业不对第三方猜想发表评论(通用版)”;3、“几点了,几个菜?(假装还没睡醒版)”;
王化的回应对应了企业对于一些网传消息的回应基本手法,第一种是带有一定的调侃和随性,将问题抛给提出问题的人,第二种是较为正式的,企业对于一些没有真凭实据的网传消息时的回应策略,保持谨慎和中立,第三种则是类似开玩笑的方式,暗示对方的猜测毫无依据,不切实际。
几乎在同一时间,蔚来汽车品牌与传播助理副总裁马麟也对该猜想做出明确回应。他表示,公司同事已与海通国际报告的作者进行沟通,对方解释在内部做分享时,只是想表达对蔚来品牌以及换电模式的认可,而“小米收购蔚来”这一猜想纯属虚构。马麟的回应,则是坚决否认被小米收购的可能性,同时也向外界展示其在换电领域的自信和长远规划 。
考虑到双方目前的发展现状,这一猜想确实不切实际,小米和蔚来都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流量企业,机构对两家车企的猜想缺乏专业支撑。
在跨年夜直播上,雷军确立了2025年小米汽车交付25万辆电动车的目标,眼下最紧迫的事情还是提升产能,缩短小米汽车用户的提车周期,同时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也在建设中,预计2025年6月左右建成投产,届时还将推出第二款车型——小米YU7,但面对仍在快速增长的订单需求以及后续多款车型的交付计划,产能压力依然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小米汽车首要任务还是要集中精力解决自身产能问题,确保现有订单的按时交付,而不是分散精力和资源进行收购。
至于蔚来,2024年全年共交付新车221,970台,同比增长38.7%,单月及年度交付双创新高。蔚来在2024年内发布了第二品牌乐道和第三品牌萤火虫,其中乐道L60售价为20.69万元起,电池租用方式购买14.99万元起,这是蔚来这第四季度能够实现销量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在2024 NIO DAY上,蔚来发布第三品牌萤火虫,首款车型萤火虫预售价14.88万元起,预计将于2025年4月上市交付。按照计划,蔚来将在2025年实现销量翻番,达到超44万辆的目标。因为换电赛道,虽然蔚来需要大量的资本支持,但蔚来始终都更倾向于独立自主发展,按照自身的战略规划推进业务,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品牌影响力。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汽车行业关注》,第一时间汽车行业内幕消息,一起说说汽车圈子那些事。欢迎爆料!微信号autoWechat
阅读量:0
*以上文章留言只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与立场,如果你有更多的见解,欢迎投稿分享
1月17日,美国加州电动汽车初创公司Canoo宣布将申请破产保护,并立即停止所有运营。Canoo申请破产保护此前或早有预兆。2024年12月,Canoo曾在官网发布公告称,公司剩余的员工被安排“强制无
日前,海通国际发布的研究报告在汽车行业内激起千层浪。报告中大胆提出2025年的五大猜想,其中“小米将收购蔚来”这一说法直接登上各大平台热搜,引发热议。海通国际在报告中预测,若小米成功收购蔚来,蔚来引以
1月17日晚间,吉利汽车旗下银河L6 EM-i正式开启预售,新车先期共推出5款车型,预售价区间为9.28-11.98万元,预售先享提车价为8.98-11.68万元。据了解,新车是吉利银河L6的新增车型
根据乘联分会公布的数据,12月哪吒汽车国内零售销量为237辆,同比下滑88.89%,环比下滑84.20%,此外出口248辆。237辆是什么样的水平?从历史数据来看,这是哪吒汽车上市销售以来已有销量数据
日前,长城汽车在悄无声息之间将企业LOGO进行更换。从公布的最新标识来看,整体视觉变化还是十分明显的,原LOGO整体采用银色质感设计,中间的“烽火台”呈现出较强的3D质感,符合传统汽车品牌的视觉语言,